柔色技术界
发布:追蝶
时间:2007-3-5
阅读:626
来源:互联网周刊 李洋
在很多人的“原始”概念中,起源于硅谷的技术亚文化群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梳着马尾,不修边幅,不善交际,头脑中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总之,这里一直是男人的天下,而这个世界中的女人也会被同化。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女性的声音开始在这个世界回响。她们数量不多,但却足够优秀。她们用细致、耐心、坚韧和聪颖,以及女性独有的观察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诠释了技术的最新定义。更重要的是,她们身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为技术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柔色。
下午两点,阳光照进郭蓓菁的办公室,洒在她淡淡妆容的脸上。梳着时尚短发的她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忙碌着。阳光下,她颈上的项链闪闪发亮,映衬着一双炯炯的眼神。
不管在任何时刻,当你走进郭蓓菁的办公间,总会看到她这副阳光般的模样。而如果不是因为这里是希格玛大厦,如果不是她背后摆满的技术类书籍,你一定会以为这是某位艺术或设计部门的负责人,但她却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技术主管—微软亚洲工程院统一通信团队的工程总监。
郭蓓菁主要负责管理两个项目,一个是Exchange Server,一个是语音识别系统。尽管微软亚洲工程院(ATC)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它对微软这两个项目的贡献却尤为突出。在不久前美国《信息周刊》对微软Exchange Server2007的创新功能评选中,其列举的十项中竟然有三项都来自ATC。而语音识别系统也是Windows Vista中新增的一项最引人注目的功能。
“我从来没有觉得女人比男人不适合做技术,至少在我身上不是这样。”郭蓓菁说话的时候喜欢直视对方,而她自信幽默的谈吐、敏捷的反应,常常会把人牢牢地抓进话题。她身上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这股热情一直伴随着她。
高一以前,郭蓓菁一直在上海生活。她对数学和物理等科学类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当时新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Basic语言,也让她第一次领略了计算机的“奇妙”。郭蓓菁的聪颖以及在逻辑思维方面的优势,使她就像一粒饥渴的种子遇到了丰沛的雨水和肥沃的土壤,很快发起芽来。随父母移民美国之后,理科方面的特长让她在同学中鹤立鸡群。
在美国念大学时,郭蓓菁受父亲的影响而选择了工程系,但后来却不知不觉地对软件技术产生了兴趣。大一时,她常常听别人提到微软,便跑去应聘实习生。但由于她年纪小,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第一次面试并没有成功。不服输的她对主考官说:“明年我还来。”凭着这股劲头,她在第二年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微软,这让她一方面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
那时,除了她以外,来这里实习的基本都是大学高年级学生,而且很多人是专攻软件技术的,经验丰富。“从小到大,我的竞争意识都很强,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这次也不例外,郭蓓菁暗暗发力,结果被认定为那一年最优秀的实习生。实习结束后,微软希望她能继续留下来,于是,郭蓓菁在大三、大四的学业,基本上是靠向教授提供在微软做项目的报告而完成的。
郭蓓菁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也为她赢得了更多的机遇。1998年,距Windows 98正式发布仅余6个月时,微软在公司内部公开征询谁愿意负责这个项目并要保证在短期内将产品做好时,郭蓓菁认为这对自己而言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主动请缨成了项目经理,当时她正式加入公司刚满两年。
为了组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郭蓓菁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自己所在的Windows研发团队,当时,年纪轻轻的她已懂得了激励的方式。在她的努力下,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在6个月内,便成功地推出了Plus Windows 98,保证了Windows 98的按时发布,并以100万美元的成本投入为微软赚来了8000万美元的收入,郭蓓菁因此而被提升;与此同时,其项目组中40%的成员也随之获得了晋升。在微软的12年中,她凭着这种热情不断朝着新目标迈进。
2006年10月,郭蓓菁应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之邀,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国。在她眼中,这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院、这个新兴的市场,都充满了挑战性,也延续了她的工作热情。
于是,郭蓓菁说服了老公(目前在ATC负责Ad Center项目组),带着两个儿子跟她一同回到中国定居。谈到他们,郭蓓菁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曾经,事业和家庭间的抉择让她有过彷徨的时期。而凡事追求完美的她,却努力获得了家庭与事业的双丰收。“有时你会发现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并非不可兼得的。”
为了做一位称职的母亲和妻子,郭蓓菁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如果原来有120分的努力,现在就要付出160分—80分给家庭、80分给工作。“当然,这样一来,你也不得不接受一些小遗憾。”说这话时,郭蓓菁的整个人显得柔和起来。“生活就是不断去攀爬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而我的脚总是不由自主地向前奔跑。”
余涛:波澜不惊的执着
余涛是惠普中国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拥有着男性化的名字的她,身上却没有半点男孩子气。与郑妙勤和郭蓓菁比较起来,这位性格安静的女子似乎更符合一个典型的在中国从事技术研发的女性形象。
余涛的人生道路一直走得很顺,从来没有大的波澜。走上做技术这条路,在她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更像是一种“命里注定”。她喜欢理科多过文科,学习成绩优异,在父亲的指导下,大学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计算机通信专业,继而又拿到了硕士学位,后来,在工作了3年之后,又夫唱妇随地去美国读了博士。
余涛不太情愿别人叫她余博士,仿佛这听起来是个不太亲切的称呼。人们总是把技术类高知女性想像得很刚强,但余涛留给人的印象却恰恰与此相反。她是一位“在公众场合发言就会脸红”的人。在成就事业之前,她首先确立了自己妻子与母亲的角色。所以,与其说余涛是一个比男人还强的女人,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小女人”—她并不盲目向往别人过度的辉煌,而是希望踏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恰恰是这种女性本色,让余涛感觉,她做一些工作时会比男性更胜任。2006年7月,博士毕业后的余涛加入了惠普中国实验室,成为一名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规模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方向的研究。而除了应有的学术背景外,这更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
在加入惠普中国实验室之前,负责人刘伟博士曾经这样问余涛:“做研发工作,很可能非常枯燥。有时候做了很长时间,耗费了很多精力,却发现一无所获,还要从头再来。你能接受这个挑战吗?”余涛觉得她的个性很适合踏踏实实地去做技术研究,而没有想过往管理的路上走。但有时她也会感到很烦,“这时我就会带上孩子出去玩,或者跟朋友聚聚会,来调节一下心情。”
中国惠普大厦的大厅里,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着形形色色的模样。“如果你碰上一位眼睛中布满了血丝,好像很多天没睡的女孩子,她肯定是搞技术的。而如果你遇到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她多半是做市场或销售的。”余涛半开玩笑地说,“做一个搞技术的女人,有时你的确需要放弃一些东西。”
郑妙勤:我不是Super Woman
当郑妙勤带着和蔼的面容坐下,你很难想像眼前这位朴素而瘦弱的女子,便是那位与多项荣誉挂钩的“女强人”——对DB2数据库有着卓越贡献的IBM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院士,统帅着3000多人的IBM中国研发中心(CDL)总经理。
出生在越南、成长在香港、成就在美国的郑妙勤,普通话说得不太灵光,还常常夹杂着英文和手势。当聊到某个话题时,她往往先抓过一张纸,在纸上勾勒出一条线段,然后在不经意间、在她捋顺思维的同时,把这条线段划分为几截。即便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她也会习惯性地总结出一、二、三点。有时她还会用椭圆圈住一些要点,再用箭头标出互相间的联系,使得很快被写满的整张纸看起来就像是一幅关于数据库关系的分析图。
这种超强的逻辑性思维,和在谈到技术时她眼中不时闪现的睿智,让人开始相信,她便是那枚IBM投在中国的智慧“炸弹”。而作为一位让众多男性都感到汗颜的成功女性,她的奋斗中融入了许多元素。
在家中的7个孩子中排行老四的郑妙勤,上面有3个哥哥。度过了跟随哥哥们东颠西跑、到处玩耍的那段岁月后,她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成了榜样和超越的目标,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喜爱上了哥哥们所爱好的一门学科——数学。“如果他们数学得了A,我就想我也一定能做到。于是我也得了A。”哥哥们的影响,使得郑妙勤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性格,也奠定了她在大学之前的学业基础。
上世纪70年代,郑妙勤并没有依照小时的梦想,去做教师或者医生,而是被当时还不算很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吸引。你很难想像,当时,一个常被电影感动得流泪的多愁善感的女孩,会爱上一门在别人看来十分男性化而枯燥的学科,而且这种情结直到如今都没有消散。
郑妙勤是一位相当耐得住寂寞的人,这或许能够解释她日后的成功。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又取得了计算机硕士学位之后,她跨进了IBM的大门,开始研究DB2数据库技术。没想到,一晃就是29年。“即便对于一个不是很有天赋的人来说,在某个领域里的专注也绝对能够帮助他成功。”郑妙勤说道。
大概在进入IBM的两年后,郑妙勤便获得了第一次提升。她已经记不起当时的项目名称,却永远无法忘怀那种兴奋的心情,因为她的能力首次得到了证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你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它。”而使得郑妙勤一步步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不仅是因为她及时找到了自己的专长,而且还源于她对工作的热爱。
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里普在教育他的学徒时曾这样说:“人们甘愿接受平凡,是因为他们懒。”令郑妙勤不断取得进步的,正是她主动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当年,她不仅完成了导师和上司交给她的任务,而且还经常主动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一次,她在做项目时,感觉现有的架构存在漏洞,因此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架构。但那时,几乎没有人站在她这一边,而是提出了很多反驳意见,并没有把这个新人的话当回事。“你说我不行,我就一定要证明给你们看。”经过缜密的思考,郑妙勤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一个数据原型,并用它一一击败了同事的反面见解,最后,她设计的架构终于获得承认并应用到了IBM 的产品中。
一路走来,郑妙勤习惯了给自己订立很高的目标,而她对待下属的要求也极其严格。“他们现在或许会有抵触心理,但当他们超越我为其设定的目标线时,自然会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郑妙勤认为,良好的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一个人的成长。
如今,在IBM管理和技术两条职业路线上,郑妙勤都走到了巅峰。而在工作之余,她却是一位性情十分恬静的人,爱好跟普通女性没什么两样,喜欢逛街购物,也喜欢旅游和读书。“我其实并不是一个Super Woman。”她笑着说,“但作为一个女性,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