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的幕后缔造者
发布:追蝶
时间:2007-4-15
阅读:611
来源:互联网周刊
很多人认为“第二人生”是典型的“一夜成名”。在2006年吸引了400万的用户之后,大量知名大企业开始入驻,主流媒体竞相报道。但事实上,早在1999年,菲利普就放弃了互联网流媒体技术提供商RealNetworks公司CTO的职位,开始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的征程——建造一个虚拟世界。在默默无闻艰苦创业的六年里,他像堂吉诃德似的坚信,自己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菲利普从小就对技术类的东西感兴趣。17岁那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生涯,靠着给汽车交易商和建筑公司做数据库系统赚来的钱,完成了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专业的学习。毕业后,他和同学一起创建了FreeVue—一家做低码流视频会议系统软件的公司。
1996年,菲利普将公司卖给RealNetworks并加入该公司。在那里,菲利普积累了和别的工程师合作构建庞大系统的经验以及管理经验。1999年,菲利普重回旧金山,在LindenAlley创建了同名新公司——林登实验室(LindenLab)。他要创造的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复杂的互联网系统,依靠人们的参与和一套经济体系的推动而运转。
没人看好这个创意,投资者认为这只是个概念,没什么实际意义,不仅技术上实现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对用户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都建议他改做视频游戏。在菲利普自己投入100多万美元之后,莲花软件的创始人米切尔·卡普尔(MitchKapor)在2001年成为第一个投资人。
2002年2月,“第二人生”第一次进行了公开展示,最初公司员工很少,大家多以研究此项目为乐趣,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了30人的规模时,压力就大了。2003年6月,公司将“第二人生”作为一项在线商业服务推出,由于外界对“第二人生”的了解并不多,参与的用户很少。
2003年底,公司不得不进行裁员,连菲利普本人都以为公司就要垮掉了。此后,公司改变策略,宣布用户个人对自己创造的物品享有所有权,可以用来交易,用户从林登实验室购买的土地也可以进行转手交易,几个月后,公司收入达到数百万美元。
2004年6月,新版本的软件几乎可以让用户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2004年10月,公司获得了来自BenchmarkCapital公司以及eBay创始人皮埃尔·欧米蒂亚的OmidyarNetwork公司的800万美元投资。而在公司获得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电脑硬件的配置,特别是图像显卡和网络带宽的提升,为“第二人生”的火爆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为“第二人生”大跃进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