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外包业的三大谜题

发布:追蝶   时间:2007-5-11   阅读:611  

来源:IT168 Grace

所谓软件外包,是指客户(发包方)将软件项目中的部分工作转交给软件外包服务商(接包方)代工开发的一种行为,它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是工种细分和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软件外包虽然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却已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全球最大的两个软件外包服务中心——印度和爱尔兰,其市场规模都在百亿美元以上,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软件外包,就如同一个呱呱坠地的初生婴儿一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其中,中国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2001年以后,从事软件外包服务的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经过几代IT人的不断努力,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已经初具规模。

  回首中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历程,不知不觉竟已走过了10年的时间。10年中,虽然中国的市场规模连年翻番,在全球业内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却始终没能追上印度们的脚步,只是徘徊在世界软件外包服务中心的边缘。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无尽的玄机,我们如何才能冲破迷雾,做到快速而不盲目的发展,为中国的未来的奠定下牢固的基石呢?

规范化 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不成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产业做到一定规模,都必须形成良好的规范,方可良性发展,软件开发也不例外。目前,印度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国际作业规范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这都让发包商安心不少。而中国的服务商却由于起步较晚,现在仍处摸索阶段,作业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影响了欧美发包商对中国服务商完成项目质量的信心。

  不仅如此,老生常谈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动摇欧美客户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发人员监守自盗泄漏源码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却因为缺乏相关法律而难以处罚,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客户怎敢放心地把源码交到中国?据说新近推出的Windows Vista就是在国外做的中文化工作,并因此而导致一些单词翻译不准,这不仅是中国的悲哀,更是整个IT界的悲哀。

  大多数从事对欧美软件外包的国内企业都是从小项目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企业也在积极修炼内功,加强质量管理、遵守国际规范、实施CMM认证,尽最大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诚意。但客户在做大项目时却依旧发包给成本更高的印度、爱尔兰和加拿大,所以赢得信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单个企业自身努力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环境的不完善正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发展。


语言差异 复合型人才奇缺

  目前,世界上三个最大的发包地是美国、西欧和日本,三地发包规模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其中仅美国和西欧的发包量便占到了全球总量的80%。由于语言、文化的相同,美国一直是印度和西欧服务商的主力客户,但中国却在这块市场一直难有大的作为。

  同样是地理、文化的因素,日本成了中国的最大发包来源,其规模占到了中国总接包规模的60%以上。然而,从全球规模来看,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发展的道路若想越走越宽的话,就不得不进行市场战略转移,而且大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服务商在坚持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同时,开始开拓欧美市场。对于一个新市场的开拓,其中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但成果也颇为显著。05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发包量每年都以70%的规模递增,然而这样的增长量级也只不过是美国对中国服务商的小小试探而已。虽然低廉的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众多因素仍然困扰着中国服务商以及美国的发包商,最典型的就是语言差异。

  以印度为例,印度人的英语发音生硬,混沌不清,但这却并不影响沟通,与英语系国家的人沟通起来甚至可以说是畅通无阻。原因就在于印度人讲英语时语调及语序都完全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这一点跟汉语有本质区别。中国人讲英语时单词的发音往往不成问题,一旦说出整句话时,语调及语序就完全不对,使人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BSE(桥梁工程师)的匮乏也是令众多本土服务商头疼的问题之一。所谓桥梁工程师,就是架设在客户与项目团队之间的一座桥梁,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精通客户的语言及文化。中国目前有充足的编码人员后备力量,缺的就是BSE这样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人员派遣 如同肉包子打狗

  就人才竞争来说,中国也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比如人员派遣的问题,对中国服务商来说就是一个不得不经历的阶段。

  所谓人员派遣,就是将自己的骨干技术人员派到客户处进行现场开发,这样既可以尽快了解国际流行的作业规范,也为将来的离岸开发做准备。目前国内比较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如东软、中软、海辉等,都常年派出大量的人员到主力客户的现场进行作业。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中方公司在学到国外经验的同时,也为国外公司发现国内人才创造了机会,很多高端人才经不住国外企业高薪+绿卡的诱惑,跳槽现象纷至沓来,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

  不仅如此,很多主力发包方如IBM、Microsoft、NEC等国际大企业也纷纷在中国投资设立全资公司,由自己的全资公司承包自己所发的包,这不仅吸纳了众多国内IT精英的加盟,对中国本土服务商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其结果是中国本土的中小型服务商只能接到客户全资公司的二次发包,产业链地位又下降一层,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在人才之争上也更加缺乏筹码。


国内国外两手抓 才是成功之路

  中国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软件行业更是如此。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植,风险投资的注入,使得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业飞速发展,中国本土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中国软件外包业的崛起及壮大是可以预见的。

  然而,很多外包服务商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关注国内市场同样重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内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国际化战略,向国际化方向上靠拢,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从本地化服务,到应用软件开发,国内软件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不但有助于本土软件厂商的成长,更能吸引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发包商的关注。

  当越来越多的国际发包商参与到中国的市场竞争中来时,他们就不得不依赖中国本土企业,增加对中国的发包规模,这无疑会更加壮大本土的软件外包服务商,同时也主动为本土服务商送来了学习核心技术的机会。所以,国内国外两手抓,做好国内市场、立足于本土,才是中国软件外包业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