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与习得性无助感

发布:追蝶   时间:2008-4-21   阅读:738  

来源:新浪读书频道
网址: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58082/40843.html

  中国人常挂在嘴边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行”。也不是不想成就大事,但一遇到困难,一个念头就出现在脑海中了,哟,这事恐怕不是我能做的,算了吧。

  但看到别人“行”的时候又每每不服气,“那小子又不怎么样,他竟然会取得成功?上天啊,你真不公平,这种好事怎么就轮不到我头上?”

  如果说,我们在许多时候,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不能跃上事业的巅峰,是因为自己耽误了自己,这话你信吗?

  这里想给大家介绍两个心理学概念——自我效能感与习得性无助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率先提出,它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由两种期待: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构成。结果期待是指对自己行为与行为结果关系的推测。如果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会被激活、被选择。比如说,某学生认为上课注意听讲就能得到好成绩,那么他就会去认真听讲。效能期待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判断,也就是说,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预期行为,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便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作出某一行为的判断,也说是人对自身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请注意,这是一种主观推测,它不一定与自己的客观上所拥有的能力完全相匹配。但有一点是可能肯定的,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好这件事,这件事会做得很圆满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虽然我们没有清晰意识到,但实际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是:当我们在接受一个任务或者遇到了困难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对于这种自我判断的问题的回答即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其对成功的难易程度的看法。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它影响着人们对活动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接近自身能力极限的工作,而自我能感低的人则相反。

  其二,它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面前则常常退缩、胆怯、轻言放弃。

  其三,它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有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充满恐惧与焦虑。

  其四,它影响人们的注意指向。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集中于活动本身;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他们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

  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极至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感。它是指个体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既不能预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在这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让他们学习回避电击。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对于一般的狗来讲,这是非常容易学会的,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他们先是乱抓乱叫,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地反应。塞里格曼认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的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后来,以人为被试的许多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读完这个实验,你应该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了吧?原来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失败,而是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我们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心理压力,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于是对自己的能力,意志力等个性品质产生了怀疑。往往这种怀疑会使我们尽量的回避与外界接触企图减缓自卑的压力,时间长了,这种逃避心理会使我们遇到事情不敢积极面对,而只是消极退缩,而这种退缩正好验证了自己一开始的“预言”——我不行。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给予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多回想自己成功的经历,要能够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的成功,这样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当面对困难,挑战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做好!”当你真正具备了这种积极健康的心态的时候,当你能够从容的分析客观世界的时候,渐渐的,你会发现成功真的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成功正在向自己慢慢的靠近。罗斯福曾经说过“我们唯一该怕的是‘恐慌心理‘”。正是这种对成功的恐慌心理使得许多人对成功望而却步。

  特别提醒: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各种“事实”或者“经验”,而是来自于对这些事实和经验的分析和评价。在教育中,这个观念应当灌输给学生们,并达到真正内化的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说,这比请家教、上补习班要有效的多。

  我们应当时时告诉自己学生或孩子:

  我不可能什么都行,也不可能什么都不行,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我就是行,比任何人都行。

  我这一次不行,并不意味着我下一次不行,更不意味着我永远不行。

  我现在不行,并不是因为我的潜能不行,而是由于努力不够,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我就能行。

  上帝给予我们的时间与智慧足够我们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完全可以有很大的作为,取得很大的成就,可以拥有我们想拥有的一切——一切皆有可能。

  人们常说,怀才不遇是人生的悲哀。其实,更可悲的悲哀是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地释放,而且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在压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