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24小时内网络报道的七大亮点
发布:追蝶
时间:2008-5-14
阅读:698
来源:IT脉搏网 张学伟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互联网(含国家政府网站、权威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发布震情,权威及时澄清谣言,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为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回顾过去24小时的表现,网络媒体报道有七大亮点——
一、网络报道渐成媒体主流
截至2月底,我国网民已达2.21亿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网络媒体表现相当出色。各大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及时的报道。网民通过Msn、QQ、Twitter、贴吧、论坛等途径,把地震的消息瞬间传给对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网络的快捷和影响力。
二、手机媒体表现可圈可点
截至3月底,全国已有手机用户5.74亿户。手机信息便捷迅速、覆盖面广、受众人数多,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传播手段,这种传播手段在涉及广泛公众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影响力尤为突出。在此次地震事故发生后,公众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彼此通告,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
三、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准则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从制度上保证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披露。“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发布准则。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政府就通过政府网站,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立即对震中、震级作了准确通报。
四、政府网站及时权威准确
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中央及部门政府网站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新华网、央视网等权威新闻网站也对灾情做了及时、权威、准确的通报。
五、商业网站强化互动交流
新浪、搜狐、腾讯等综合性门户网站发挥特长,运用多平台、多媒体优势动员灾区网民在博客、论坛、贴吧中书写体验、发布图片、上传视频,在互动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满足了公众对地震灾情的信息渴求。
六、区域新闻网站价值凸显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通讯交通往往受阻,相比远在外地的权威媒体网站,区域性新闻网站价值凸显。在地震发生后,四川新闻网、新华网四川频道等地方网站第一时间进行了独家现场报道,为突发性事件报道争取了时间、做出了贡献。
七、突发事件彰显媒体责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媒体以报道及时、反应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再一次证明了主流媒体地位,其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对2亿网民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传递及时客观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伴随不准确的消息,乃至谣言。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多数网络媒体保持了必要的冷静,做到了慎点手中的鼠标,没有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和传播的渠道,表现出了足够的成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