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笑脸图片 劝下轻生男子

发布:追蝶   时间:2008-8-9   阅读:1127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

  成都晚报8月9日报道 神秘男子要自杀 给记者打来电话

  昨日上午10时,记者突然接到一名男子打来的神秘电话:“这里有具尸体,凶手是我自己……”电话突然断了,记者立刻根据来电号码再次拨打过去,该男子却一次次拒接电话。十分钟之后,男子发来短信称:“我已很绝望,我死了,凶手是我自己……”

  10时30分,与记者短信交流一阵后,该男子终于透露他叫王波(化名),成都人,今年37岁,家住成都龙潭寺附近,原是成都某公司老板。据王波说,去年5月,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做项目投资。今年3月,投资失败,他亏了近二百万元,还欠了几十万元的债。自此,王波精神处入崩溃状态,自杀的念头已不止一次出现。记者一面和王波保持联系,一面与警方取得联系。10时45分,就在记者以为劝解王波失败时,他主动提出面谈条件,并告诉记者自己在城南某公寓,使得事情再次峰回路转。

  现场

  男子情绪激动 警方暗中监控

  11时20分,本报心理专家团成员、四川圆迹阳光心理咨询中心的首席心理专家张小琼和记者赶到现场。男子站在电梯公寓15层楼道的窗户前,一只手死死抓住窗栏。见有人靠近,他十分警觉,情绪很激动地对来人说:“你们是谁?不要靠近我!”为了不让男子情绪失控,记者和心理专家在龙潭寺派出所警官的安排下,先让心理专家单独与王波进行正面接触,稳定他的情绪,警方则暗中监控和保护,万不得以就采取强制解救措施。

  心理专家展开谈判 男子敞开心扉

  心理专家靠近王波后,一开始王波一言不发,背对着心理专家,身子不断往外探,情绪波动很大。随着心理专家和他对话的深入,他渐渐敞开了心扉。

  心理专家:我知道你现在内心十分痛苦,让我们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共同来想办法解决。

  王波:我快崩溃了,脑海里已经无数次地想象自己从楼上跳下。我现在走到了事业低谷,身无分文,但我的家人都还不清楚实情,我背负的压力太大了。我想好起来,可没有信心,只有绝望。

  心理专家:为什么你这么急切地想要去死,难道怕有什么牵挂会阻拦你去死的决心吗?

  王波:我怕自己放弃去死,但又活得不快乐,我不希望死后也不快乐,不希望孩子知道他的爸爸是带着遗憾和内疚死去的。

  心理专家:我们能谈谈你的儿子吗?

  王波:他特别可爱,我比妻子还爱他,我甚至为儿子规划好未来,这也是我拼命挣钱、不断投资的主要原因。我错就错在没有亏损时尽快收手,才落到现在倾家荡产……

  一群孩子笑脸 男子放弃轻生念头

  12时30分,心理专家通过交流发现了影响王波的心理突破口,并以短信方式告诉记者。随后,记者为心理专家找来一本杂志,心理专家从杂志中撕下其中一页递给王波。据了解,撕下的这页杂志内容是一群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照片。看着个个如花般灿烂而鲜活的生命,王波内心震颤不已。心理专家对他说:“看到这些孩子的笑脸让你有什么感觉?”王波突然忍不住抽泣起来:“我想到自己的孩子。昨晚儿子睡前还对我说:‘爸爸,明天我们一起做早操’。”心理专家对王波说:“你不缺成功人士的魄力,为人父母的责任心,如果你愿意,我们能够以一种更舒服的交流方式谈谈你的家庭和孩子吗?”

  13时,王波终于同意远离窗口,他蹲在15层楼道口,虚脱般地靠着墙与心理专家交谈起来。半个小时后,王波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并同意记者与他家人联系。

  后续

  警方说法 面对轻生者先以沟通为主

  2个小时的心理谈判成功结束,心理专家接下来还将继续为王波进行心理辅导。据成华区龙潭寺派出所所长罗杰介绍:在面对轻生者的极端行为时,警方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解救措施,一般首先是以沟通和疏导为主。在王波事件中,采取强制解救可能不如心理专家配合警方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的效果好。

  心理专家 轻生者只要开口六成干预成功

  谈起解救过程,心理专家张小琼对记者说:“任何人在选择自杀时,身体总有一部分力量想要活下去,干预者的任务就是探准那部分力量来源于什么,强化他内心求生的这部分力量,让这些牵挂浮出水面。杂志上孩子的笑脸成功地突破了王波的心理防线。”据她讲,自杀一般是突发事件,轻生者决定去寻死的念头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只要能和轻生者搭上话,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几率就有六成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