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遇监管风暴 大业未成已先起内讧

发布:追蝶   时间:2006-3-11   阅读:642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国华】

   继央行、银监会对电子支付相继出台指引和规范文件后,商务部即将推出《网上交易指引》,对整个互联网交易做出规范。然而,在电子支付还未形成大的气候之前,本是同根生的电话支付和网上支付却开始了明争暗斗。

  监管风暴

  “商务部马上要出台一个关于整个互联网交易的指引文件——《网上交易指引》。”参与此指引文件修改过程的天威诚信数字认证中心李延昭介绍,对有关交易双方的责权利,以及交易平台和安全机制的规范,都做出了明确的指引。

  “尤其对于电子支付的安全机制,此指引文件特意提到了要用电子签名保障身份的认证和交易的安全。”据李延昭介绍,他已经看过指引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后上交给了商务部。

  其实,早在去年10月26日,为规范电子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央行便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一号)》。“央行一号指引文件初衷是为了电子支付的安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给电子支付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中国银联一位熟悉电子支付的人士认为,一号指引主要是在消费限额上作了规范,如果消费者想超过限额消费,不得不去银行柜台办理证书。

  由于央行一号指引主要只是对交易限额的规定,所以业内人士纷纷猜测后续的二号、三号指引文件不久将会出台。“一号指引所涉及内容还远远不够,后续文件应该包括对从事电子支付业务公司的资质、服务以及风险控制方式的规范。”上述银联人士透露,后续文件的出台,必将导致一批达不到条件的公司被淘汰出局。据他得到的信息,后续文件将在今年上半年出来。

  记者致电央行支付结算司确认后续指引文件的出台时间时,得到的回答是:“是否在上半年出台不好说。”

  对于电子支付的规范,不仅仅央行和商务部有所动作,今年2月份,银监会也发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网银在线执行总裁赵国栋指出,目前新加坡、美国和欧洲的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进入中国,随着2006年底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以及金融牌照的发放,国内电子支付公司的牌照发放问题也应该在今年解决。“但是,现在电子支付的监管权属于谁还没有定。”

  央行、银监会和商务部纷纷对电子支付出台规范文件,但是由谁来主导电子支付的监管,这一点还不是很明晰。然而,不管是哪个部门出台文件,对于电子支付市场来说,在起到规范作用的同时,必将加速这个市场的洗牌。

  网上支付与电话支付之争

  就在政府各部门对电子支付纷纷出手进行规范的同时,电子支付阵营内部为了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也开始或明或暗地出招。

  从去年12月正式宣布推出电话支付以来,电子支付公司YeePay开始笼络客户资源,并与多家银行达成了协议,几个月时间里,YeePay客户交易量成倍增长,在电子支付界掀起了一股电话支付热潮。

  客户争夺战本来就异常激烈的电子支付市场立刻充满了火药味,有竞争对手指出,YeePay在以非正当的竞争手段抢夺客户,甚至有人开始到一些商业银行那里去告状。

  电话支付的低门槛和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决定了其良好的发展势头,给专注于网上支付的电子支付公司不小的竞争压力。李延昭坦言,虽然现在网上支付相对于电话支付还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电话支付一旦真正打开市场,容量要比网上支付大。

  “电子支付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是绝对量还太小。这时新进入者为了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眼球,就会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电话支付。”一位从事网上支付业务的人士对电话支付表现出了不屑,“这种电话支付是非常麻烦的,拨通银行号码后先来一段广告,输入身份证号和卡号时绝对不能出错,错了就要重来。付完款之后,还得再找商家……步骤太繁琐。”

  电话支付的安全性是被业界所诟病最多的一个问题,无论手机、固话还是小灵通,其输入键盘都没有经过任何加密处理,在安全性上远远落后于网上支付。“安全性和易用性(使用门槛)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了安全而牺牲电子支付的易用性也不行,两者需要一个平衡。”李延昭说。

  针对现在“内讧”的现象,李延昭指出,因为现在电子支付的市场太小,所以出现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后,只是在原有的网上支付客户群里争夺有限的资源。“我和YeePay的人也聊过,根本没必要这样做,应该去打新的市场,只盯着现有的一些客户,反而会使客户开发成本提高。”

  “中国的电子支付应用水平还很低,电话支付和网上支付还没到互相肉搏的地步。”银联电子支付公司许剑锋说,大家首先应该把这个市场做大。其实,更多的人认为电话支付和网上支付从整体来讲是互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