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字多少钱?两会报道的新闻成本浅析
发布:追蝶
时间:2006-3-11
阅读:862
邓华东的Blog
全国两会的报道,到底平均每字值多少钱?近两天我偶尔在出租车上思考这个问题。促使我思考这个问题的,一是我日渐增多的出租车票,二是单位同事让我帮着找这个找那个所带给我的无力感。
跑两会的记者有三种基本情况:驻会的,即跟代表委员一样驻扎在各宾馆的;有上会记者证但不住在任何宾馆的;没有上会记者证但仍然想尽各种办法试图采访的。我属于第二种。
属于第一种的记者不少,新华社总社直属记者很多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肩负着国家通讯社的基本职能,每次都要在获得新闻线索之后及时整理成文,供新华社的大喇叭向全世界媒体播发,如果是音像记者也需要即时制作音频或者视频节目,供新华社的大喇叭向全世界媒体播发。他们也受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和政治局常委的活动报道。他们中不少人就是盯紧自己分管的代表委员驻地,在宾馆内各个小组会场跑来跑去找新闻。
对于他们来说,新闻成本主要是宾馆住宿费用、就餐费用等。由于这些费用基本上都由单位集中支付,所以记者们可能不太会直接感受到新闻成本。
属于第二种的记者更多。我和我认识的其他一些新华社社办报刊、其他平面媒体的记者多属于这种类型。我们这类记者每天起早贪黑,经常要在大会堂、两会新闻中心、代表委员驻地宾馆和报社之间来回奔波。虽然我们能够亮出证件进入那些特殊地点,因而让附近的行人羡慕不已,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来这个地方已经付出了多少成本,进去之后还要付出多少成本。
以我某一天的情况为例。虽然在前一天我是夜里一点半才睡觉,但早上我仍然七八点就起床了,然后赶往大会堂参加10点的记者招待会。为了避免遇到道路戒严的情况,我特意选择了先打车后坐地铁的路线。快到12点的时候,记者会终于结束了,我发现我根本挤不进那围堵某名人的人群里,于是我出了大会堂,步行一里多地到达可以打车的地点,打车赶回单位。到了单位,我赶紧赶写上午会议的新闻,在打开电脑的等待时间里,给自己泡上了方便面。当我终于赶完文章交上去,已经两点多了,下午还有任务呢。于是我出了单位打车直奔某宾馆,照例经过安检,询问工作人员某某组的人在哪个会议室开小组会。进去会议室我眼前一亮,要找的两个人都在里面呢。由于会议已经开始很久,我就询问旁边的记者前面都讲了些什么,尤其是我感兴趣的两位有没有说过什么。由于其中一位坐在第一排,我就选择了坐在第二排的某位专家作为约访对象,鼓起勇气走上去将采访提纲交给她,她说会议结束后再采访。终于等到会议结束,这位专家却走到我面前将提纲还给我说她觉得还是算了,这些话题她“不太懂”。来不及叹气,我赶紧去找另一个目标对象,他听了我的问题也说自己“不太懂”,不过他很kind,让我去采访另外一位L委员。于是我冲进电梯内,对L进行了六七分钟的采访。
出了宾馆我一掏口袋,哎,今天怎么不小心忘多带点钱了,一百块钱现在已经剩不了多少了。虽然我安慰自己“到时候报销”,但对于我来说,已经只敢坐公交车了。当天的新闻线索让我写了总共1000字左右,花了差不多100块钱,一个字一毛钱啊!这还不算我睡眠不足对健康的损害,屡次采访不成对心理造成的伤害,步行加着急而出汗因而带来的洗衣费用……等等。
第三种记者可能是最多的了。这类记者有时候成本不是很高,但有时候可能会高成本零收获。
如果你本来就认识、或者能通过其他方式联系上代表委员,你上门进行采访,成本不是太高。
但是如果没有联系方式呢?这类记者可能会求助前两类记者。例如若干同事找我帮忙找人,我告诉他们,全国两会跟我跑过的北京市两会不同,这次我的“冤家”政协委员们不但分住在十个宾馆(北京市政协会时集中在一个宾馆),而且我也没有拿到写有各委员房间号的详细资料,宾馆服务台也不一定愿意给查委员的房间号,还得到小组会会场找委员自己,或者找该组的秘书。有的同事会继续希望我去找,这就将成本转到了我身上,打车费加上至少半天的时间可能就因此花掉了。
有的记者可能自力更生的意愿更强一些。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可能一无所获。昨天听一位同行说,我们单位有一位记者为了采访一位老总代表,到某宾馆外等了半天,结果一直没有见到代表的影子,据说是会议开得太久,一直没结束,后来这位同事只得无功而返。这个小故事我还没来得及找同事求证。如果属实,那就是典型的高成本零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