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
发布:追蝶
时间:2006-4-2
阅读:1561
来源:http://www.chinahrd.net/img/news101/daxuesheng.htm
版权声明
本调查报告的全部版权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所有,任何媒体、企业或其他的单位引用相关数据时请注明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第一部分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需求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
06届毕业生 在校大学生
对06届毕业生的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a.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整体表现不乐观
b.“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
c.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d.毕业生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
e.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
详细信息>>
对在校大学生的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a.对06年就业形势表现出更加不自信,更加担忧
b.“考研”成为许多在校学生面对就业选择
c.外企成为更多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d.在校大学生薪酬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
e.北京、上海等地区仍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首选
详细信息>>
大学生就业需求
06届毕业生需求描述 在校大学生需求描述
调查得出以下结果:06届毕业生认为
a."提高技能"被认为是解决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
b."对企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求职的首因
c.毕业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及能力是"专业水平"
d.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e."如何面试"成为求职前最想获得的知识
详细信息>>
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在校大学生认为
a.应更注重“提高技能”以应对当前就业难现状
b."对企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也成困扰求职首因
c.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及能力中,更关注"专业水平"
d.关心招聘毕业生"潜力"更甚于关心"学校名气"
e."如何面试"也是求职前最想获得的知识之一
详细信息>>
深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 因素交叉分析的差异
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的选择:
a."专题讲座"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最主要形式
b.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
c."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应该提供的就业指导形式
d."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最不受学生欢迎
详细信息>>
a.大城市大学生更偏睐外企
b.东部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
c.女大学生最关心"如何面试",男大学生更关心"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d.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e.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详细信息>>
第二部分 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报告
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
a.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
b.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
c.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年度招聘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50人以下,这说明当前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d.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e.毕业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
在企业,大学生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详细情况>>
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
a.企业人士:大学生最应该调整就业心态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
b.“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c.企业招聘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潜力及品德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d.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成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三项素质及能力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e.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
f.HR给大学生的建议
1.关于就业心态的建议;2.关于专业知识的建议;3.关于品德;4.关于实践;5.也有一些HR人士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归到了政策、社会、高校中,期望这方面的改进促进大学生就业;6.“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 详细情况>>
第三部分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
硬性方面
a.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毕业生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调查的企业来看,招聘人数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06年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b.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
不论从06届毕业生,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c.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 ,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
调查中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从数据反馈看,大学生创业仍然是一个“空中楼阁”,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似乎越来越远。
d.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
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但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详细情况>>
软性方面
a.“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调查数据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后果是使企业招聘毕业生成了“为别人做嫁衣”,从成本控制及人力资源利用来说,将导致企业越来越谨慎招聘毕业生,毕竟企业不是人才培训基地。
b.解决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
整体的来看,在解决大学生就难上,大学生和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从认知上解决。
c."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是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一致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
d.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品德”成为大学生和企业选择的最大差异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取向该如何选择呢?
e.“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大学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详细情况>>
第四部分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a.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
b.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c.“先就业后择业” 成为大学生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
d.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
e.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
f.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详细情况>>
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
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主体用人单位并不能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而从调查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
c.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
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d.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 详细信息>>
第五部分 调查背景
大学生背景 企业背景
a.参与调查大学生的籍贯性质
b.参与调查大学生来自的区域
c.参与调查学生的性别特征
d.参与调查学生的专业性质
e.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特征
详细信息>>
a.参与调查的企业人士所在的企业性质特征
b.参与调查的企业人士所在的企业规模特征
c.参与调查的企业人士所在的企业的位置特征
d.参与调查的企业人士所在的企业营业额特征
e.参与调查的企业人士所在的企业职位特征
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