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局部已经过热 本土公司转身早期掘金

发布:追蝶   时间:2006-5-14   阅读:759  

来源:《中国经营报》

  所有的网络项目,现在的价格都是去年末的1.5倍以上。”仅仅几个月前还在轻松感叹春天再来的风投人士,现在已经开始倍感炙热投资的煎熬。“资金太多,项目太少!近两年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资金规模每年都在以3到4倍的速度增长。”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女士解释。

  外资汹涌而入,项目价格不断被抬高,资金实力不济的本土风投感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为避开外资风头,本土风投正在“转场”生物技术、IT制造业甚至教育等外资尚未着力的领域。

  外资争抢网络项目

  “中国网络热潮是欧美的延续。”智基创投亚太区总经理及合伙人陈友忠说,中国的IT、网络技术发展落后于西方,“初来中国的欧美风投机构一般都从比较熟悉的项目下手。”因此,网络投资项目上活跃的几乎都是外资风投,有些外资风投甚至声称“非网络不投”。

  另外一个原因则相对简单:网络投资最赚钱。清科公司(Zero2IPO)此前发布的《中国创业投资回报研究》指出,网络投资的退出回报率最高,其算术平均数为13.70倍,比第二位服务业高出10.7倍。

  “这块现在比较容易拿到钱,但其中的机会并不公平。”徐新指出,外资在选择时偏重海归派,“因为能够和他们无障碍沟通。”但从她的经验看,海归和经理人创业的问题都在于不那么坚持,一旦碰到困难,退缩的可能性比较大。外资风投投资的这种不理性,将导致一部分资金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退出中国市场,“可能是2~3年间,也可能是3~5年间。”IDG的合伙人阎焱此前曾说过,尽管现在中国很热,但这仍然是最难赚钱的地方。

  这种状况也“宠坏”了国内一批创业者,使新项目的实际含金量下降。“我很关注软件项目。”启明创投合伙人邝子平说,但让他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找到好项目投资,“创业者能不能分点心到别的领域?”

  本土风投自我调整

  “网络项目也在看,但价格太高势必导致投资成本增加。”戈壁合伙人徐晨说,“我们会花更多精力在电子商务以及商业类投资上。”美商中经合合伙人张颖也认为,本土风投的一个新趋势是不追求大项目,“国内一些项目并不需要太多钱。”

  “我们的关注覆盖了大家所知道行业的大多数。只要‘货好’,就有买家,即便是早期企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并购部合伙人谢韬说,“2006年到2007年的一个趋势,是本土风险投资将更多关注早期企业。”

  2006年2月,邝子平离开原来供职的英特尔国际资本,创办了启明投资。“我希望以后能从早期介入,然后一直跟到晚期。”他相信这会成为潮流,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后期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能够承受早期投资风险的资金转而关注种子期企业。

  “投资的是早期、扩张期还是成熟期?这其中的界限正在越来越模糊。”智基创投的陈友忠说。

  与外资风投相比,虽然本土风投在资金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在中后期投资项目中逐渐被边缘化,但本土风投也有自己的优势。“在管理早期企业上,外资风投不可能对本土风投有任何补益。”张颖说。

  一批被风险投资催生和扶植起来的创业家转向风险投资,也会推动这种变化。2005年下半年开始,3721创始人周鸿 、携程网的创始人沈南鹏、e龙的创始人唐越纷纷转身。业内人士认为,他们会是一批早期天使投资者,因为他们熟悉风险投资、热衷创业,有发现各种创业和投资机会的敏锐嗅觉,“这是财务投资人士无法企及的优势。”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风险投资者在寻找可以长成大鸡的小鸡,而天使投资者寻找的是鸡蛋。”广州风险投资促进会会长、广州证券副总裁郑德埕博士说,通常,被天使投资看中的投资项目尚在雏形期,甚至还只是一个构想,投资的成功率不到20%,但是一旦成功也许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对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在难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青睐的情况下,天使投资是最好的“孵蛋器”。郑德埕呼吁,应加大对“天使投资”概念的宣传,培育更多的“本土天使”,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邬静娜)